新華網(wǎng)評:體育場館開放要再接再厲
喜歡參加體育鍛煉,卻苦于無處可去,或者在租場地上花費較多,這是多數(shù)居民所遇到的現(xiàn)實難題。相較于美國人均體育場地面積16平方米、日本的19平方米,我國目前只有人均1.57平方米,可供鍛煉的體育場地嚴重不足。對此,大力開放體育場館,為群眾提供健身場所,是緩解社會體育資源不足的重要突破口。但據(jù)媒體報道,一些場館的開放積極性不夠,“僧多粥少”的問題依然難解。
根據(jù)第六次全國體育場地普查報告,體育場館主要分為體育系統(tǒng)、教育系統(tǒng)、軍隊系統(tǒng)、其他系統(tǒng)四類。就公共性而言,目前適合開放的有兩種,一是大型體育場館,二是學校體育場館。前者服務于大型賽事,后者面向校園師生,因為“養(yǎng)在深閨”,向來和群眾有些距離。但如果稍作盤點,絕大多數(shù)場館都是公共資源,或?qū)僬顿Y,或?qū)偌Y建設,也因有了這個“公共性”,無論是哪個部門建的、不管是建在什么地方,都應該為國家戰(zhàn)略、全民健身作出應有的貢獻,納入體育產(chǎn)業(yè)的共享機制。再就是,很多大型體育場館具有“白象效應”,為大賽斥資修建,賽后卻陷入利用難題,成為大而無當?shù)?ldquo;白象”,令人看在眼里、疼在心里;而學校的體育場館,在每年寒暑假期間都閉門拒客,如何恰當利用,也頗值得好好研究。
兩者如何開放,政策和實踐層面上皆有探索。其中,大型體育場館的開放已經(jīng)稍有起色。今年4月,國家體育總局公布的《關于做好2018年大型體育場館免費或低收費開放工作有關事宜的通知》中,很多人注意到從“看座位”到“看活動”的轉(zhuǎn)變,意思是說,國家對體育場館進行補助,以往是以座位數(shù)為依據(jù),座位多則補助多,導致很多場館守著補貼過日子,現(xiàn)在的依據(jù)是全民健身活動數(shù)量,這將極大促動它的開放意愿。相比之下,學校體育場館的開放稍顯滯后。去年,教育部、國家體育總局聯(lián)合印發(fā)《關于推進學校體育場館向社會開放的實施意見》,明確了開放時間、開放人群等問題,以推進學校體育場館向?qū)W生和社會開放,但在試行之后,很多學校以問題重重為由,反而選擇“開了又關”,有的甚至把學校鎖了起來。
學校開放體育設施積極性不高,有其自身的原因。首先,學校以滿足學生使用需求為前提,有的學校自己還不夠用,有的適用范圍有限,有的承受能力不足,有的不便開放,因此不能“一刀切”,而要根據(jù)各校的現(xiàn)實情況作不同程度的開放。值得注意的是,一旦開放,就意味著投入更多的維護成本和人力成本,對學校來說,這是壓力而不是動力,得引入適當?shù)慕?jīng)濟刺激手段,既要允許學校進行適度的收費式運營,也要通過教育部門進行財政補貼。其次,促使很多學校“開了又關”的,恰恰是包括安全性在內(nèi)的考量。且不論一些人把操場當作“遛狗場”,單是隨意出入校園,就帶來安全等隱患,從而為一些管理者所不樂見,這就需要建章立制,促使相關人員進行提前備案,并通過預約、登記,有組織地進入。
2016年10月發(fā)布的《健康中國2030規(guī)劃綱要》指出,運動健身事業(yè)的終極目的就是讓體育鍛煉像衣食住行一樣成為人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使健身運動成為人們一種新的生活方式。在這種背景下,體育場館特別是學校體育場館的開放,是實現(xiàn)全民健身和建設“健康中國”國家戰(zhàn)略的重要舉措。還應看到,很多體育場館建設初期沒有充分考慮“開放性”,但既然是有用的公共資源,如何把它的價值最大化、效益最大化,也就相當考驗相關部門的治理水平。(扶 青)
點擊分享此信息:
